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本土资讯

浅谈阳美翡翠玉雕技艺

2013-08-03 21:42 | 来源:网络资源 | 编辑:夏焕嘉

古语说“玉不琢,不成器”。任何一块好的玉石,必须经过人工雕琢,才能赋予其新的价值和魅力。玉雕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,源远流长,几乎是伴随着玉文化的发展进程而不断发展,成为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
 

  在经过长久的继承和发展,融入各个地域特色,融合各个地域的文化和杰出玉雕师的智慧结晶,玉雕产生各种不同的流派。作为南派玉雕的杰出代表,阳美翡翠玉雕成为玉雕百花园中的奇葩,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玉雕史添上光辉灿烂的一页。

  一、历史渊源

  早在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阳美的部分村民就利用农闲时间远出外乡收购旧玉器加工,开始了阳美翡翠玉雕的历史。直至民国期间,旧玉器加工一直是一部分村民利用农闲赚取工钱的手工活计。

  解放后,阳美加入玉雕行业的村民逐渐增多,家庭作坊初步形成,玉雕技艺也有所提高,村民们开始在周边县、市及广州等地购买旧玉器和刀下原料。由于当时设备、技术仍较为落后,只能加工一些较为简单的素面小件或花件,如戒面、鸡心、怀古等。

  改革开放带来了勃勃生机,阳美人开始直接到云南瑞丽、腾冲购买翡翠原料回来加工。这时,家庭作坊、从业人员成倍增长,玉雕技艺也日益提高。在创作过程中,玉雕艺人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,发明、改良玉雕设备,如浮雕托地机、吊磨机、切玉机等,极大地提高了雕刻效率及灵活度。

  二、发展创新

  阳美翡翠玉雕经过百年的传承与创新,把南北两派的玉雕风格和潮汕木雕、石雕、潮绣、陶瓷等传统工艺的精华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独具阳美特色的翡翠玉雕工艺,具有“奇”、“巧”、“精”、“特”的鲜明风格。

  阳美人在与玉结缘的一百多年里,认真探索,积累了大量的经验,他们懂鉴玉、通玉性。在阳美,绝大部分的玉商都曾从事过玉雕技艺,玉石原料一到手就与同行朋友交流、研究,根据材料的质量、纹理,凭着对玉性的了解,下刀切开后,决定了这块玉的质量及数量,可制作手镯或挂件、摆件,通过潜心研究确定雕刻思路,再交给玉雕艺人去造型设计,因材施艺。把一块块原料雕刻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、人性化与个性化凸显的玉雕精品。

  阳美翡翠玉雕千姿百态,精美绝伦,款式多样,有几万种款式。阳美翡翠玉雕造型奇特,呼应传神,工艺玲珑,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,其工艺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民俗价值、文化价值、审美价值,深受海内外艺术爱好者、收藏家好评。在历届中国玉器“百花奖”上,阳美翡翠玉雕屡获特别奖、金奖、银奖和铜奖在内的大部分奖项。

  阳美翡翠玉雕在传承的基础上,积极革新雕刻工具,并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精髓,创新设计和雕琢理念,推动了玉雕技艺的新发展。2008年6月,阳美翡翠玉雕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  三、传承保护

  俗话说“天下玉,揭阳工”。“揭阳工”指的就是阳美翡翠玉雕技艺。阳美翡翠玉雕已传承一百多年,形成一种传统玉文化并推陈出新,在社会上影响深远。阳美翡翠玉雕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它的传承和保护意义深远。

 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,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洋文化和人们追求快速创造财富的理念冲击,使传统的手工技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。由于阳美翡翠玉雕技艺制作难度大,习艺周期长,辛劳的工种年轻人有的不愿学习、钻研,使得传承后继乏人;还有一些人受文化素质限制和经济利益的诱惑,雕刻出来的产品或是粗制滥造,或是赝品和劣质玉器,给传统翡翠玉雕技艺发展造成极大压力,使翡翠玉器的精品发展举步维艰。

  面对这些困难,勤劳勇敢、富有创新精神的阳美人,为创造性地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阳美翡翠玉雕,走出了一条新路。那就是将阳美翡翠玉雕推向市场,走产业化之路。通过产业化之路,阳美翡翠玉雕不仅避免了被关入博物馆封闭保存的命运,反而将蛋糕越做越大,越来越充满活力。

  如今的阳美,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翡翠精品雕刻示范基地,全国最大的中高档翡翠生产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中心。阳美翡翠玉雕依然在行内独树一帜,缅甸出产的中高档翡翠原料70%以上流向阳美。揭阳荣获“亚洲玉都”、“中国玉都”、国级“非遗”等称号后,金字招牌熠熠生辉,阳美更是客商云集,名扬海内外,为传播中国玉文化、打造民族品牌做出积极贡献。 夏焕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