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玉缘 > 玉石文化

为了钟爱的翡翠,他们倾家荡产都愿意

2016-04-04 12:57 | 来源:网络资源 | 编辑:玉都小编

  让我们见识一下芭芭拉赫顿的传奇翡翠项链吧!这条项链由27颗大小均匀的翡翠圆珠组成,最大的一颗直径达19.20 毫米!极为罕见!相传这条翡翠项链的原料极有可能来自于清皇室。1934年,芭芭拉委托卡地亚定制了红宝石镶钻链扣,以黄金和铂金搭配环形切割红宝石,和长阶梯形单式切割钻石,与翡翠的郁绿相得益彰。
 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,红宝石与翡翠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翡翠作为玉的一种,属于硬玉。到了清代,由于慈禧太后对翡翠的特殊偏爱,翡翠开始空前流行。她用过的玉饰,把玩的玉器,数量之多,足以装满3000多个檀香木箱。
  慈禧生前坐拥天下极品,死后玉器也随之陪葬。在她的700件殉葬品中,有翡翠佛、玉佛27 尊;翡翠西瓜2个,翡翠甜瓜2对,翡翠白菜2棵。此外,在她的头部还摆放有一只翠荷叶,满绿碧透,精美无比。
  对翡翠的极度喜爱,不只慈禧一人,鼎鼎大名的宋美龄女士也是翡翠的狂热爱好者。
  20世纪30年代是翡翠在上海流行的黄金时期。高贵的翡翠首饰配合雍容华贵的旗袍,可谓相得益彰,尽显东方女性的典雅。宋美龄就是当时引领翡翠时尚的先驱。她一生收藏了不少翡翠,其中最为出名的是其经常佩戴的一款翡翠麻花手镯。
  相传,这块翡翠手镯是上海青帮头子杜月笙在当时以4万元高价为杜夫人购买的,因宋美龄对其一见钟情,爱不释手,杜夫人只好割爱送给宋美龄。
  1997年,宋美龄整套翡翠装扮出席百岁生日宴会,那一刻,百岁老人与翡翠融为一体: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升华到一种人玉相通的最高境界。
  玉作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宝石,倍受有识之士的喜爱与推崇。西方人也不例外。
  美国收藏家毕晓普(Heber R.Bishop),从1870年在纽约和波士顿收购一批中国玉器开始,便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。他研究矿物学和考古学,先后造访阿拉斯加、英属哥伦比亚、加利福尼亚、墨西哥和印度,收集了许多未加工的玉矿原料和史前玉器。至1880年,他已拥有一个庞大的私人玉器收藏,其中乾隆时期的玉册和玉瓮是不可多得的精品。
  毕晓普
  毕晓普收藏的清中期 翡翠孩儿枕
  另一位收藏家温索浦(Grenville.L.Winthrop)也值得一提。他收藏的艺术品范围颇广,玉器占据特殊地位。据温索浦本人回忆,在他的床头,始终存放着几件玉器,供随时把玩。
  温索浦
  温索浦收藏的玉器,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
  说到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个人——卢芹斋,中国古董的教父。从某种程度而言,卢芹斋是开始让西方人正确认识中国文化、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物的推介者之一。
  卢芹斋
  1912年开始,卢芹斋受托为巴黎赛努奇美术馆组织中国玉器收藏,并在那里举办了中国古玉展览。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西方人才懂得欣赏中国的玉器、青铜器、陶器等艺术品。温索浦正是因为卢芹斋的潜移默化而对玉情有独钟。
  1926年,经法国政府特批,卢芹斋在巴黎富人区蒙索公园附近建造了一幢5层的红楼,专门用作收藏与展示古董,被巴黎人称作“中国塔”。
  卡地亚从1920年开始选用玉作为珍宝材质。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难推测出,卡地亚与卢芹斋应相互认识。而玉象征皇权和财富,也非常吻合卡地亚“皇帝的珠宝商”的定位。
  卡地亚将玉精雕细琢,装饰于珠宝、胸针、胸针表、腰带或时钟上,显得纹理细腻,质地清透,精巧别致。本次卡地亚“艺境天工·中西方珍宝艺术展”,除了上述提到的芭芭拉·赫顿的翡翠项链,还有多件玉饰作品。
  这座1926年出品的白玉插屏式座钟,以白色玉雕屏风为钟盘,白玉质地温润超凡,不愧是备受追捧的“羊脂玉”。正面是中国的日常生活场景,背面则是一条龙贯穿其中,巧妙地将动力传动机制隐藏了起来。因玉是一种半透明的材质,蛟龙的轮廓透过屏风若隐若现。
  这条翡翠腰带是1930年卡地亚伦敦的作品,21枚圆盘翡翠来自中国,雕刻于1872年到1908年间,图案模拟清代光绪年间的铜钱,中间镶嵌红宝石。这款翡翠腰带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,酷似中国古代官员朝服的玉带。
  这座逆跳指针的鲤鱼时钟,创作于1922年到1931年之间,使用了中国古代的雕刻。水晶钟盘犹如折扇。这件作品不禁让人联想到“鲤鱼跳龙门”的故事,这在中国文化中也寓意着升官、中举等好事的发生。
  印玺表胸针和龙形胸针,也是融合中国文化的典型作品,除了使用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玉石,还加入了玉玺和龙的中国元素。
 

玉璇玑(牙璧) 刘俊勇 地理博物馆里的故事 4月9日至7月10日在大连现代博物馆举办的天地精灵武汉博物馆藏玉器精品展,展出的玉器上迄远古 ,下至明清,种类丰富,品质上乘,由天... 【查看详细】